前言
最近我買了兩台MikroTik RB760iGS hEX S打算在家中跟宿舍各放一台,並讓這兩台Router跟我在研究所實驗室自己架設用來負責個人相關設備網路的Cloud Hosted Router (CHR)組成私人網路。
這篇主要就是分享如何在RouterOS中用WireGuard搭配OSPF來設定私人網路,讓三個地方的設備都可以互相連線。
架構
上圖是整體的網路架構圖
先來講大致講一下整體網路架構
設備
設備的部分除了實驗室是使用軟體的CHR外,其他皆使用硬體。
- 實驗室
- Cloud Hosted Router (CHR) - RouterOS v7.13.4
- 家中
- MikroTik RB760iGS hEX S - RouterOS v7.13.4
- 宿舍
- MikroTik RB760iGS hEX S - RouterOS v7.13.4
順便介紹一下,MikroTik RB760iGS hEX S這款路由器大概可以路由400Mbps左右的流量,應對目前家中的100Mbps/40Mbps以及宿舍的25Mbps/10Mbps上下載頻寬已經綽綽有餘了。而實驗室的CHR是架在實驗室的Dell PowerEdge R730伺服器上,伺服器上搭載VMWare ESXi,由E5-2623 v3驅動。
網段
網段的部分屬於我自用的網段總共有三個,讓路由器使用WireGuard互連的網段三個,實驗室內原有的區域網路網段一個,和提供其他網路外的裝置能通過WireGuard VPN接入的網段一個,共八個。各路由器的網段路由透過OSPF協議交換,並且各路由器之間使用WireGuard透過網際網路互相連接。
- 家中自用網段
- 10.20.9.0/24
- 宿舍自用網段
- 10.21.2.0/24
- 實驗室自用網段
- 172.16.52.0/24
- 實驗室原有區域網路網段
- 10.52.52.0/24
- 實驗室提供WireGuard VPN服務網段
- 172.26.52.0/24
- 路由器互連WireGuard網段
- 10.87.63.0/30
- 10.87.63.4/30
- 10.87.63.8/30
設定
基礎的設定就不細講了,這邊主要來分享OSPF以及WireGuard的設定和需要注意的地方。
WireGuard
WireGuard的連線部分其實就是照著一般的方式進行設定,也就是兩個要互連的裝置互相交換Public Key,以及設定對應的Endpoint IP與Allowed IPs。
上圖是WireGuard Peer設定示範
但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此情境因為是做Site-to-Site VPN,需要使WireGuard允許所有流量通過,故Allowed IPs就必須互相都設定為0.0.0.0/0。
上圖是WireGuard Allowed IPs設定示範
基於上面的原因,就會發現一個WireGuard介面只能建立兩個端點的連線(原因是因為流量會跑進第一個符合Allowed IPs網段的Peer,剩餘的Peer就不會收到流量了,設定為0.0.0.0/0後所有流量就只會走最先碰到的Peer,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採坑記),故任一對路由器間的連線就只能由單一個WireGuard介面來負責。所以在此次網路架構內,一個路由器就分別用了兩個WireGuard介面來與其他兩個路由器進行連線。
上圖是家中路由器的WireGuard介面示範
所以總結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兩個路由器之間都要由一個獨立的WireGuard介面負責,並且兩端的Allowed IPs都要設定為0.0.0.0/0允許所有流量通過。
OSPF
建立完WireGuard連線後,各路由器便可通過WireGuard進行溝通,這時候就必須來處理路由的問題。
這裡當然可以通過靜態路由的方式,對所有的路由器手動添加路由路徑,也可以使用RIP來交換路由表(甚至更適合小網路)。而本次分享所使用的是OSPF這個IGP來交換指定介面上的網段路由資訊。
至於OSPF是什麼,以及OSPF與RIP的詳細比較,以後有機會的話再來嘗試寫寫看介紹的文章。這邊先介紹一篇非常優質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: Jan Ho 的網絡世界 -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(OSPF) 開放最短路由優先協定,此篇主要是針對Cisco做示範與介紹。
在RouterOS中首先要先給各個Router一個Router ID。這個ID主要是提供路由器一個「名子」,只不過這個ID通常都使用IP來表示。
要設定Router ID,先選取RouterOS內Routing->Router ID選項,並點選視窗左上角的+號進行新增。並填入自訂名稱以及Router ID兩個資訊。三個路由器都各自重複此步驟進行設定,此次分享的Router ID名稱設定都位於上方架構圖中。
上圖是Router ID設定示範
設定完ID後,這邊要把上面設定的「名子」,透過Bridge介面設定為Router的Loopback IP。這邊大家可能就會很納悶了,不是說好只是名子的,怎麼又設定成Router的IP了呢?
要解答這個問題,大家可以參考上面所提到的OSPF文章以及這篇CSDN文章所說的原因。文章內描述的情況大概只有在較大的網路上會有影響,但養成好習慣並不是壞事,並且也不是一定需要設定此步驟,不設定也不會造成OSPF不能使用。
這邊要設定Bridge介面,先選取RouterOS內Interface選項,並點選視窗左上角的+號進行新增。只需填入名子即可,其他保持預設。
上圖是Bridge設定示範
再來要為這個Bridge介面設定IP,先選取RouterOS內IP->Address選項,並點選視窗左上角的+號進行新增。選取相對應的Bridge介面,並給予Router ID所表示的IP位置。三個路由器都各自重複此步驟進行設定。
上圖是Bridge IP Address設定示範
到這裡就可以開始設定OSPF的部分了。首先選取RouterOS內Routing->OSPF選項進入到OSPF的設定視窗內。
一開始進入到Instances頁籤內並點選視窗左上角的+號進行新增OSPF Instance。輸入自訂的名稱並選取稍早前創建的Router ID完成設定,版本使用2版,VRF選擇main則保持預設。三個路由器都各自重複此步驟進行設定。
上圖是OSPF Instance設定示範
再來進入到Area頁籤內並點選視窗左上角的+號進行新增OSPF Area。因為是小型網路,這邊主要都會將路由器分配到Backbone Area內,也就是0.0.0.0這個ID的Area,分Area主要是防止動盪,以免路由更新時影響到整個網路。這邊只需要輸入自訂區域名稱並選取對應的OSPF Instance,其他選項保持預設即可,預設應該就是使用0.0.0.0這個Area ID。三個路由器都各自重複此步驟進行設定。
上圖是OSPF Area設定示範
最後進入到Interface Templates頁籤內並點選視窗左上角的+號進行新增Interface Template。這邊主要是讓管理員選擇想要參與OSPF交換網段路由的介面,被選中的介面上存在的網段就會動態的透過OSPF進行交換。這邊需要選擇想要交換的介面、路由所屬的OSPF Area ID以及Network Type。這邊要特別注意,Network Type使用broadcast或ptp都可以,唯所有路由器上的此設定皆需一致,也就是要不所有的路由器都使用broadcast這個Network Type,要不就所有路由器都使用ptp。三個路由器都各自重複此步驟進行設定。
上圖是OSPF Interface Template設定示範
結果
到這邊應該就可以看到Neighbors頁籤內出現其他路由器的Router ID,並且狀態為Full表示交換完路由。(圖中只有一個Neighbor是因為宿舍那邊的沒開機)
上圖是設定完成後OSPF Neighbor的結果
並且也可以看到Route List內也多出了其他路由器上的網段以及對應的Gateway資訊。
上圖是設定完成後Route List的結果
看到以上結果的話恭喜大家也成功建置出屬於你自己的私人網路啦,各個區域網段便可以開始愉快的互相連線了。
最後,關於有關過程中遇到的兩個小坑,分別是NAT Loopback以及實驗室原有區域網路的路由問題,就等到下兩篇採坑記補齊囉。